小蓝车最终没能顶住市场的压力,还是倒下了。记者来到北京总公司进行查看,三个办公室仅剩下十几名技术人员。16日,CEO李刚针对舆论风波首度公开回应,将小蓝车的失败归结于战略失策及融资受阻。
仅从运营模式来看,共享单车无疑是分享经济的典型,即将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以平台化、协同化的方式聚集,实现重复使用与供需匹配。然而,与同样作为分享经济的网约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后者的成本及风险的分担是社会化分散的,而前者则是集中在了运营者的身上。因此,如果说共享单车带有了些许公共利他属性,那也是“一场资本游戏主导下的外部收益”。
为什么说是资本游戏主导下的?因为单就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来看,竞争的核心点就在于“资本”,在于融资能力。原因很明显,共享单车属于互联网+主导下的创新经济,他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网络平台将闲散资源聚焦。在聚焦法则既定的前提下,供给能力越强,就越能实现供需的最佳匹配,企业就越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显然需要资本支撑。
由此可见,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共享单车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品牌,甚至不是用户体验(因为提升体验伴随的多是用户成本的增加),而是融资能力,是资本。在竞争的上半场,与融资能力直接关联的因素则是市场先机、抢占用户的跑马圈地。
这点来看,作为小蓝单车的CEO李刚,显然太过于罗曼蒂克。仔细梳理不难发现,李刚虽然做的是共享单车,却并未把握其背后就是资本运作的实质,更没有长远的财务规划能力。而是身处资本游戏规则的环境,却一心想做公益。
比如,李刚曾数次对外强调,技术含量高,骑行体验好,才是最重要的。没错,这两者确实重要。既然共享单车是免费的,对用户来说,当然是体验越舒适就越好。尤其对于占比大多数的老用户而言,这无疑是小蓝车赠与的“免费福利”。然而,这项免费福利是有成本的,透支的是前期的融资,是公司的运作资本。拿着资本做公益,显然太不切实际。
在此情况下,智慧的决策者应当是在企业生存与用户体验两者之间权衡,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点。即便坚持顾客导向,那么着力点也应该着眼于低成本与便利性,因为这,才是共享单车“共享”的本意。
又比如李刚曾言“先赢未必赢”。这就有失偏颇。试想,如果市场就那么大,用户人数就那么多,别人切去的蛋糕越多,留给你的必定就越少;倒是有不少人认为,随着资本日趋理性,钱都扎堆到了第一、第二玩家的手里,第三名及以后的玩家都无人问津。这种说法虽然未免极端,但也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共享单车竞争市场的“马太效应”。
其实,如果冷静分析不难发现,市场总有饱和的时候,共享单车的“人口红利”总有用完的时候,而后续的成本追加、运营、维护等却是无法估量的。而这,正是很多分享经济形态面临的共同困难:在输血量明显大于造血量的情境下,如何保证持续盈利,是运营者必须考虑的关键。因此,增强“跑马圈地”后的持续盈利能力,将是所有共享单车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文/李兴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生代理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手机页面 | 友情链接
Copyright©1999-2017 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0218183号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9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