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大事”在推动中国的发展

2013-04-02 11:32:01   来源:    点击:

九、十月间,国内外大事交织,议论纷纷,引人深思。

在国内,传闻已久、期待已久的“辽宁号”航母正式下水,入役海军,成为国家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外媒用一种复杂的眼光来看待此事,有褒有贬,但从中国的发展阶段说,走向海洋,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提振士气、增强凝聚力,让焦躁的内心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安定感。近期,又传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特大喜讯,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荣耀,必将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理应为之喝彩。

拥有航母并非为寻求军事对抗击退敌人,而是需要在科技,譬如军事科技等前沿领域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在逐步追赶中缩短差距,在应对“再平衡”战略中寻求均势,以威慑而非对抗来获得和平发展的环境。刻骨铭心的耻辱一直伴随着中国的成长,正是因为有类似甲午海战中的惨败,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尤其是有着相当长海岸线的中国来说,拥有强大的海军是保卫自身安全、免遭屈辱、维护海上秩序、防止一些国家军国主义抬头的重要力量。这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第一艘航母的下水为建设强大海军战略注入了新动力。当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新的增长点,我们已经开始布局,抢抓机遇。这一机遇的把握,确实需要有强大的渔政、海政以及强大的海军作后盾予以支持。

由日本所谓的“国有化”钓鱼岛引发的中日争端,激起中国两岸三地群众的强烈反应,保钓反日游行此起彼伏,中日关系面临极其严峻的局面,中日贸易遭受沉重打击。原本陷入危机的世界经济因为这场争端而面临新的困难,日本在华企业受到影响,日货销售下滑严重;日本国内企业倒闭成风,虽不完全是中日关系变化带来的恶果,但是在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逃不出的规律。中国,当然也会在这一争端中受损。如何在确保主权不受损的情况下,使这一争端得以化解,需要展现双方的智慧,武力始终不是首要选择。这也可以说,“辽宁号”航母下水不是为钓鱼岛争端而来,而是长期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巧合。应该说,今后还可能有若干艘航母下水,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必惊讶。

九、十月间,引发中外关注的重大事件,还有中央对薄熙来严重违纪违法事件的处理。中央的处理是严厉的,毫不手软。这是一个关乎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件。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带领中国坚定沿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前进,而且需要提高领导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也就是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将腐败这一危害肌体的毒瘤予以铲除不仅需要决心、勇气,还需要长期斗争的策略。加大反腐败力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的一个巨大压力和期待。

在国外,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日本紧随其后宣布80万亿日元的“印钞行动”,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美日两大经济体“放水”,有专家担心会给世界带来严重通胀。这种担心有其道理,至少会带来本币贬值,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给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输入通胀。也有专家不太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影响有限。一定的通胀并非坏事,问题是,通胀来袭并不一定能带来需求的同步上升,面临着需求疲软与通胀并存的局面,也就是专家学者担心的“滞涨”。在当前,这种局面有可能出现,因为世界经济仍然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欧洲稳定机制的实施并未解除欧债危机,陷入困境的国家仍在紧缩财政与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就业增长之间拉锯,而欧洲紧缩与美日等宽松并存,势必将加剧其困难局面,而一旦重新放松,与此前的协议冲突和困难国家的财政赤字规模再次放大,几年前的危机是否会再现呢?这样反反复复,就如同一个感冒病人一样,头痛症状刚缓解,又因伤风着凉流起了鼻涕,甚至发起了烧,该如何治?需要综合、系统地考虑,寻求一个相对好的治疗方案。

“十一”长假导致的全国不少高速路段严重拥堵,著名景点人满为患,也不是小事。但应看到,几亿人在节假日快乐出行,各种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是对民心、民情、民生的检阅,也是拉动内需的积极信号。作为服务型政府,交通、旅游、商业部门应顺事应变,改进工作,将服务业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责任编辑:段学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