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象:后象(afterimage)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暂留的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负后象则具有相反的品质。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然后闭眼,就会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如果继续注视,便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这就是负后象。颜色刺激的负后象是原注视颜色的补色。
遗觉象:遗觉象(eidetic image)一种特别具体清晰的视觉表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它是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鲜明、生动性为特征 。具有强烈遗觉象的人称为遗觉型。有些儿童在观看了某件东西后,在短时间内(约几分钟),仍保持着异常鲜明、生动、清晰的形象。尽管该件东西已从眼前移去,但观看者似乎仍能“看见”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历历在目,保持着原有的一切特征。这样的视觉表象即遗觉象。除视觉遗觉象外,还有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触觉遗觉象等。
遗觉象常见于儿童。到青年期,形成遗觉象的能力就衰退了。据研究 ,儿童中有8%的人有遗觉象 ,并且在11~12岁时最明显,很少能继续保持到成年期。在成人中,能形成遗觉象的人极度罕见。
遗觉象的显著特点是鲜明、生动,好像就在眼前“看见”“看见”一样。但是,当有遗觉象的儿童试图把这个形象从灰布转移到另一个平面上时,这个形象在到达灰色绒布的边缘时便消失了。同时,这种遗觉象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照片,被试儿童对作为刺激的图画有增删,也有歪曲,而他对图画最感兴趣的部位,常常印象最清楚,提供的细节也最多。
遗觉象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从遗觉象的情况来看,似乎从视网膜到脑是平行加工的。人脑对一个组块加工需8秒种,如果能把遗觉象的刺激按组块计算,结果发现有遗觉象的人是很少的。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有遗觉象的儿童也只有一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据此,西蒙(H.A.Simon)认为遗觉象是一种适时记忆,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的结果。
后象和表象不同,后象是否只是感觉器官残留的痕迹,没有在人脑中进行加工,但是我们意识到它的颜色形状,肯定是人脑加了工的,只是不会有主观增删。
遗觉象是属于表象类的,是在人脑中储存了的,有时有一定删减。
近代心理学研究指出,遗觉象不同于视觉后象,因为前者不能向外界投射,而后者则可以投射到外界表面上,并且大小随投射面的距离而改变。
中公讲师解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生代理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手机页面 | 友情链接
Copyright©1999-2017 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0218183号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9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